首页 > 法规宣传 > 典型案例

山东济宁:身边“和为贵” 巧解千千结

时间:2020-12-10 16:53:34 来源:大众日报、济宁日报

       农村日常生活中,邻里纠纷经常出现,如处理不当,小则影响村民关系,大则破坏村庄安定。山东省济宁市坚持“调解在前、预防为先”,将“和为贵”思想贯穿融入社会治理工作始终,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和睦邻里关系,促进社会和谐。

       具体案例: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东部九龙山下住着岳姓和张姓两户人家。不久前,岳某气冲冲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武波,称张某跑到他家抓走一只鸡,还反咬一口,说是他把张某家的鸡给昧了,要求物归原主。

       了解完事情来龙去脉后,武波会同村“和为贵”调解员武茂虎把张某叫来了解情况,最终解决了问题。村调解人员用真心、下真意、动真情,当事人岳某和张某深受感动,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,表示受到了一次“以和为贵”的思想教育,以后要团结邻里、善待他人。

       目前,像武家村一样的“和为贵”社会治理方式在济宁市已是常态。近年来,济宁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,认真践行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坚持党建统领“双基”工作指引,将“和为贵”思想贯穿融入社会治理工作始终,通过整合资源、创新机制、流程再造,集成打造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、便民高效的一站式综合性工作平台,构建统筹协同、四级联建、部门互通的立体化、智能化“和为贵”社会治理工作体系,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,实现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化解“最多跑一地、最多访一次”。

       深挖文化内涵,将“和为贵”文化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。“马扎书记”,是生活在汶上县汶上街道西门社区的居民群众送给社区党委副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孟昭海的“爱称”。

       西门社区位于汶上县城区西北部,小区人口多,家长里短的“事儿”自然就少不了,于是居委会主任孟昭海就成了小区最忙碌的人。除了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外,为便于接待群众,孟昭海在西门社区服务大厅内专门给自己准备了个小马扎,居民来反映问题时多被他请坐在高凳上,自己则坐在小马扎上倾听。之所以这样做,他的解释是“坐的比群众低一点,心离群众就近一点,与群众的关系就亲一点。”“把群众摆在高的位置,自己放低姿态,原本带着情绪来的人,火气也就消了大半。”

       孟昭海的这个“马扎”接待法还真成功、受欢迎。多年来凡跑到接待大厅找他反映问题的群众,多半是“压着火来,灭了火离开”。西门社区已连续五年实现了“零上访”。

       济宁市是孔孟之乡,儒家文化源远流长。怎样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机结合,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,济宁市探索出来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
       创新弘扬儒家优秀传统文化,注重发挥“和为贵”文化的熏陶、教化、凝聚作用。

       坚持以文育和开展孝贤之星、最美少年、好媳妇、好婆婆、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,传承诗礼家风;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村级儒学讲堂等平台作用,倡导文明生活,培树和善民风;开展法治进机关、进学校、进景区等“八进”普法活动,推进守法社风;加大领导干部政德教育力度,开展民生领域不正之风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,倡导仁治政风。推动“三治融和”,济宁市委、市政府连续三年部署党建统领推进“双基”工作三年行动,村村都设有“和为贵”调解室,以村(社区)党组织为核心,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规民约,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把矛盾解决在群众家门口。强化以调促和,建立递进式的矛盾纠纷“分层过滤”体系和“信访+X”联调机制,做到简易调解、专业调解、线上调解多调并举,推动信访与调解、仲裁、行政复议、诉讼等有机衔接、协调联动,实现矛盾前端治理、纠纷多元化解,让和的实践固化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制度成果。

       完善治理体系,让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“找个说法”

       薛留国是嘉祥县嘉祥街道嘉和社区的网格员,如今除了要完成社区的常规工作外,他又多了项任务,就是在“和睦嘉”微信平台线上接单、处理居民诉求。薛留国说:“网格员能在第一时间处理的,我们就第一时间处理,问题稍微有些复杂的,就联系我们的社区书记,一同坐下来进行讨论。”

       前段时间,祥曾园小区业主通过“和睦嘉”微信平台反映,小区物业服务合同到期后,管理无人接手,环境变得脏乱差。薛留国在平台上了解这一情况,马上向嘉和社区党委汇报。在社区的组织协调下,祥曾园小区很快成立了业委会,引进了新物业。经过与居民协商,新物业为小区更换了路灯,规划了车位,小区环境明显改观。

       祥曾园小区居民张瑞雪表示:“这个平台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挺好的,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上面去报,都给积极地解决。”

       运用“和睦嘉”微信平台畅通群众诉求,是嘉祥县加强城市基层党建,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创新之举。不仅是嘉祥县,按照市级抓统筹、县乡主阵地、村居前哨所、一网全覆盖的思路,济宁市在市县乡村四级建设“和为贵”社会治理服务中心,研发“云智济宁”信息系统,通过上下有机衔接、纵横一网互联,构建信、访、网、电、视频“五位一体”大信访格局。构建社会治理“共同体”,市级中心强化指导,县乡两级发挥矛盾纠纷“主战场”作用,村(社区)建立“和为贵”调解室,实现群众纠纷随有随调,及时化解。目前,市县两级和78.7%的镇街、80%的村(社区)中心场所实体化运行,年底前全面建成。

       推动数据赋能“智慧化”完善“大数据”赋能服务体系,研发“云智济宁”信息系统,集成群众诉求办理、基层网格化管理、矛盾纠纷排查化解、社会风险研判预警、综合指挥调度等功能,做到风险隐患及时预测预警、全面掌控,实现社会矛盾信息多网融合、一网通办,智能辅政、全域治理。

       打造积极信访,凝聚民意“最大公约数”密切干群关系,关键是要为老百姓真正解决问题,实现矛盾早发现、早调处、早化解。济宁市打造积极信访,推行“315”提速办理,群众事项平均受理时限缩减至3天,办理时限缩减至15天,比法定时限减少了75%以上。

       大力实施民意“5”来听行动,全市6000余个“民情书记团”,2万余名干部,每月5日、15日、25日下沉网格,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解决矛盾,累计入户走访群众50.23万户,搜集民意诉求7.17万条,解决6.64万条。

       打造和谐信访,坚持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,完善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、信访调解、司法调解、行业调解等相互配合、紧密衔接的工作机制,实现矛盾纠纷“应调尽调、应解尽解”。

       打造满意信访,落实初信初访首问首办负责制,对群众诉求受理、办理、督办、反馈、评价、回访等全过程闭环管理,最大限度确保各类诉求即发生、即化解。健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机制,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定期公开接访,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,面对面倾听群众诉求。

       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制度,初次受理事项100%纳入评价范围,评价不满案件100%回访督办,群众投诉100%落实核查反馈。

       法治为要、德治为基,济宁市以“和为贵”思想贯穿融入社会治理工作始终,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,和睦了邻里关系,促进了社会和谐。近三年来,全市信访总量持续下降,社会治安满意度稳步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