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要闻动态 > 学习交流

“编外信访干部”的精彩人生——杞县信访局朱广志同志先进事迹

时间:2019-11-10 10:03:17 来源:杞县信访局

     在杞县信访局,有个信访干部,虽是“编外”干部,但工作做的却很“出彩”。 曾40多次被评为“先进工作者”和“优秀通讯员”,获得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、人民日报等国家和省、市级奖励30多项,8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,用手中的笔涂画出了生活的亮色和生命的精彩。他,就是朱广志,

      朱广志今年53岁,幼时患病致残,初中毕业后因残失去了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。但他不气馁、不灰心,尤其听了张海迪身残志坚、不向命运低头的事迹后,更加坚定了他生活的信心。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虽然我身体残疾了,但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,残疾人的人生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出色、精彩!”

      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有句名言:“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”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”。朱广志常用这句名言激励自己。

      1988年3月,在乡政府面向社会招聘中,朱广志以最佳的成绩入选,成了一名乡政府工作人员,负责文字材料和新闻报道。2001年3月,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
      在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中,因种种原因,朱广志被分流下岗。他下岗不落志,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,是金子总会发光的。由于他有较高的文字水平和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,2006年被县委群众信访工作部招聘为“编外信访干部”。

      一开始,安排朱广志的工作是接待群众来访。信访工作被称为“天下第一难”和“天下第一烦”。特别是接待来访工作,是一份责任重、压力大、出力不讨好的“苦差事”,每天面对的大多是难事、烦事、伤心事,每天听到的大多是哭声、吵声、抱怨声,可以说是既辛苦、清苦、艰苦,又烦琐、麻烦、棘手,是谁也不想干、谁也不愿干、想起就头痛的工作。可是,这项工作又十分重要,若做不好,就会影响全县的和谐稳定和外部形象。朱广志迎难而上,甘当上访人的“出气筒”和党委政府的“减压器” ,从而架起了一座党和政府与信访群众情感沟通的“连心桥”。

   “接访工作没有彩排,天天都是现场直播。”朱广志如是说。在接待群众来访中,他始终秉持一个信念:群众来访就是对我们的信任,要带着感情和责任认真接待好每一位来访群众,把他们当家人,把他们的事当家事,当好他们的贴心人,让他们抱着希望而来,带着满意而归。对待每一位来访群众,他都像家人一样接待他们,一张笑脸相迎、一句暖语问候、一杯热茶相敬,第一时间先暖暖他们的心、消消他们的气,打消他们的对立情绪和不信任感,拉近与他们的距离,以心换心,以情换情,真正与他们融合在一起。同时,他坚持做到首次接待“热心”、再次来访“暖心”、多次上访“耐心”,不厌其烦地去疏导,释法说理,并与其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,使来访群众有了盼头,看到希望,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。

      接访中,有好多来访群众都是年龄偏大的,他们中间有的听不见,有的看不见,还有的听不懂。对于听不见的,朱广志就提高点嗓门儿;对于看不见的,他就一五一十地说给他听;对于听不懂的,他就反复地给以解释,直到上访人理解接受。遇到上访人多时,忙的一上午连口水也顾不上喝,特别是遇到缠访闹访的,常常是连午饭都不能吃,加班加点可以说是家常便饭。

      在接访实践中,朱广志还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接访办法:“一稳” ,用自己的热情接待,稳定上访人的情绪;“二听”,耐心听取和详尽记录上访人的诉求;“三辩”,在与上访人的交流中区分信访事项的轻重缓急;“四明”,让上访人明白哪些诉求可以信访途径解决,如何依法、文明、有序上访。

     “人不伤心不落泪,人无难事不上访。”这是朱广志工作多年的工作体会。群众上访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,只要问题解决了,就能够息诉罢访、案结事了。对群众上访反映的每一件事,不论大事还是小事,朱广志都尽心尽责,认真对待,哪怕群众反映的问题只有1%的合理成分,也要付出100%的努力去帮助解决。

     朱广志常说:“身为信访工作者,眼睛里要容得下忧愁容,耳朵里要听得进疾苦声,心里要装得下烦恼事。”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虽说,自己的工作职责不能直接解决上访人反映的问题,但是,可以在职责范围内借力推动信访问题的解决,真正把接待群众的过程变为做好群众工作、为他们排忧解难的过程。自己工作更加努力一点、辛劳一点,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会更好一点、更快一点。10多年来,朱广志接待群众来访3600多人次,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650多件;还以自己的励志经历,帮助30多名农村青年走出困境,使60多名残疾人摆脱心理阴影,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。每个来访者临走时,朱广志总要奉送一句话和自己的手机号码:“有事了,请找我”。

     由于工作需要,朱广志被安排到局办公室工作。办公室人少事多责任大,特别是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文字和材料,工作起来不分昼夜,加班像上班一样平常,通宵达旦也是常有的事。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,朱广志患上了腰疼、肩周炎等疾病,疼痛时就吃点药缓解一下,不疼了仍继续工作。

     家,对每个人永远是走不出的牵挂,但朱广志亏欠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。他的家在农村,家庭状况不好,上有老,下有小,妻子还没有工作。按理说,他应把更多精力放在家里,可是干着信访工作,他能顾家的时间真的少之又少。他常常是每天早早起床到公路上等早班车,也是每天下午坐末班车回家。他知道亏欠家人实在是太多太多,他把亏欠家人的成倍回报给了那些胜似亲人的信访群众,因而赢得了群众的点赞,都夸他“心地好得很”,把他当成了“贴心人”。

      10多年来,朱广志凭借对党和人民的一颗忠诚之心和一腔热血,用真情擦干了一双双流泪的眼睛,用真心抚慰了一颗颗受创的心灵,用真诚舒展了一张张欣慰的笑脸,用真诚谱写一曲曲和谐的乐章。 “现在,有很多残疾人都把我当做贴心人,我觉得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!”朱广志如是说。

      俗话说,能者多劳。朱广志说:“我不是能者,但我是愿者。”他始终把愿者多劳作为一种美德,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一种品质。虽说,他一直“编外信访干部”,但从没气馁过,而是更敬业、更精业,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出彩,把自己的人生活的更精彩。

      朱广志的敬业奉献精神,赢到了大家的广泛赞誉。《河南日报农村版》、《开封日报》、《东方今报》、《河南思客》等媒体多次对他进行了报道。